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一)上課大綱:
1. 科學中的隱喻
1.1. 當代科學史如何談「物」
1.2. Ludwik Fleck, Bruno Latour, Hans-Jorg Rheinberger
2. 細菌學與現代:「不可見的」生物政治 1870-1920
3. 後現代的身體:免疫學論述
(二)思考問題:
- 免疫學系統論述與核武滅絕、太空旅行、外星說法、境外入侵與軍事高科技有何關聯?
- 若接受「身體並非被生出,而是被造成」的說法,對一般人所熟悉的身體觀或身體感將會產生什麼影響?
- 實驗科學家如何描述實驗室中所產生的「不可見的新事物」?
(三)指定閱讀資料:
- 唐納‧哈洛威著,張君玫譯,《猿猴‧賽柏格和女人》(台北:群學,2010),第十章〈後現代身體的生命政治〉,頁325-366。
(四)參考書目:
- 陳恒安,《20世紀後半葉台灣演化學普及知識的思維樣式》(台北:記憶工程,2009),第二章〈弗萊克與「科學普及」〉,頁25-89。(本章主要談論Fleck,亦有部分Latour與Rheinberger的想法)
- Tauber, Alfred I., 2009, “The Biological No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biolog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