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河西、西域出土木簡看漢晉時期的文化流播

邢義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上課大綱   

  1. 一點來自羅馬帝國木牘研究的啟示
  2. 出入河西和西域的人群
  3. 從木簡所見河西和西域的文化流播
  4. 佉盧文(Kharosthi)木簡中的中國商人
  5. 漢佉二體錢:一種貿易和文化流播的媒介
  6. 敦煌懸泉簡:佛教入河西的新證據
  7. 懸泉簡中的大宛和天馬


(二)思考問題

  1. 如何運用傳世文獻、出土文獻與考古出土實物資料?
  2. 歷史研究須要田野考察嗎?
  3. 掌握“史料”與“理論”,孰重?
  4. 歷史研究如何面對大數據和AI來臨的時代?


(三)指定閱讀資料

  1. 邢義田,〈談談十二生肖的起源與流播〉,《中國時報》1985.2.17。
  2. 邢義田,〈貊炙小考——漢代流行烤肉串,還是烤全羊?〉,收入氏著,《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卷二,頁465-482。
  3. 邢義田,〈再論「中原製造」——歐亞草原古代金屬動物紋飾品的產銷與仿製〉,收入氏著,《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卷一,頁203-248。


(四)參考書目

  1. 邢義田譯著,《古羅馬的榮光I、II》(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2. 邢義田,〈漢代中國與羅馬帝國關係的再檢討(1985-95)〉,《漢學研究》15.1(1997),頁1-31;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第12卷,頁169-202。
  3. 邢義田,〈貊炙小考——漢代流行烤肉串,還是烤全羊?〉,收入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臺北:臺北市簡牘學會,中華簡牘學會,2006〕,第19期),頁213-232;收入《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卷二,頁465-482。
  4. 邢義田,〈猴與馬造型母題——一個草原與中原藝術交流的古代見證〉,《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6(2009),頁193-216;收入《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卷二,頁545-578。
  5. 邢義田,〈漢代中國與羅馬關係的再省察——拉西克(M. G. Raschke)著《羅馬東方貿易新探》讀記〉,《漢學研究》3.1(1985),頁331-341;收入《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臺北:聨經出版公司,1978),頁209-224。
  6. 邢義田,《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共三卷。
  7. 邢義田,《古月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政治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共四卷。
  8. 林梅村譯,《沙海古卷——中國所出佉盧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