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障礙、通道與自由:環境史研究中的山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一)上課大綱   

  在《心向群山》中,環境人文學者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問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山?為何山之於人似乎有種致命的吸引力,讓人生死相許,甚至以身相殉?他認為,山不存心殺人,也不打算討好人,但對人而言,山似乎具有某種魔力。如登山家馬洛里(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 1886-1924)所言,為什麼要爬喜馬拉雅山,因為它就在那裡。1924年,馬洛里在喜馬拉雅山區失蹤;數十年後,他的屍體為人發現,已成慘白色的木乃伊。
  在本次講座中,我試著從不同社會文化的角度,探問山是什麼,人賦予山何種意義,而山又如何牽動著人心、人與人,以及人與非人的關係。
  本講座的主要讀物為何翠萍等人發表在《歷史人類學刊》的文章;該文細緻地說明何謂Zomia,以及政治學者James Scott為何援引該詞以探討東南亞的高地。我也選擇了三篇補充讀物:其一是李文良的〈清初臺灣方志的分野、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形態〉;該文說明十七世紀的臺灣如何被整合入大清帝國的山岳論述中。其二建築學者與登山家千千岩助太郎《我所回想的群山》的第一部。在該部分,千千岩探討了臺灣山岳的「特異性」。其三是文化地理學者Denis Cosgrove與Veronica della Dora主編的High Places: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Mountains, Ice and Science;我建議閱讀該書導論,了解山在歐洲文化史中的地位。

(二)思考問題

  1. 在指定與建議的讀本中,什麼段落特別引起你的共鳴?讓你油生「啊,我怎麼沒想到」這種感受?
  2. 山本身的「物質性」(materiality)為何?此「物質性」又如何形塑不同社會文化所理解的山?
  3. 臺灣是個高山林立的島嶼。依據你的生命經驗,你會如何看待與書寫山?

(三)指定閱讀資料

  1. 何翠萍、魏捷茲與黃淑莉,〈論James Scott高地東南亞新命名Zomia的意義與未來〉,《歷史人類學刊》9卷1期(2011.4),頁77-100。

(四)參考書目

  1. Cosgrove, Denis and Veronica della Dora, “Introduction,” in High Places: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Mountains, Ice and Science, edited by Denis Cosgrove and Veronica della Dora (London and New York: I.B. Tauris, 2009).
  2. 千千岩助太郎著,鄭安睎、洪振豪編譯,《我所回想的群山》(臺北:采薈軒文創美學)。
  3.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分野、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形態〉,收於〈清初臺灣方志的分野、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型態〉,黃永豪、蔡志祥、謝曉輝主編,《邊陲社會與國家建構》(新北:稻鄉出版社,2017),頁361-391。
  4. 何翠萍、魏捷茲與黃淑莉,〈論James Scott高地東南亞新命名Zomia的意義與未來〉,《歷史人類學刊》9卷1期(2011.4),頁77-100。
  5. 麥克法倫著,林建興譯,《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走到迷戀登山》(臺北:大家出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