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上課大綱
如何思考所謂的「山民」(與海民)
- 自然環境、技術與生計模式
- 物的交換與人的流動
- 社會組織與人群分類
- 國家的介入
- 語言、文字,以及史料偏差
(二)思考問題
- 環境怎麼影響人類社會?強調環境的因素會成為「環境決定論」嗎?
- 「山民」或「海民」的社會有什麼特色,是跟哪裡比較得來的特色?將「山民」或「海民」劃出來討論合理嗎?不同山區的「山民」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放在一起講?
- 國家制度對我們理解歷史中的人群有什麼影響?真的有可能建立從下而上的觀點嗎?
- 什麼是「族群」?我們如何研究歷史中的族群?
(三)指定閱讀資料
- 劉志偉,〈天地所以隔外內——南嶺歷史地理研究叢書總序〉,《南嶺歷史地理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第一輯,頁I-XXXⅢ。
(四)參考書目
- Edmund Leach,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 James C. Scott,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Michael Szonyi,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and Donald S. Sutton eds.,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 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北京:三聯書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