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社會文化的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的演進,固有諸多偶然或必然之動因,然其中有一基本決定要素為:知識的創造、傳播、接受、運用。知識傳播史可說就是文明演化史。
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形態,乃至於不同的人群區別,都有不同的知識形式與傳播之道。反言之,時代、社會與人群之不同,正因其知識有別。律令簡牘之於古代帝國、印刷術之於近世社會、大眾傳媒之於近代世界,乃至於電腦網路之於當前往後,都顯示知識傳播的形式決定社會文化的發展;所謂諸子百家、所謂文藝復興、所謂科學革命、所謂e世代,更透露知識的轉型就是歷史的演化。
知識如何生產?如何展示?以何種形式、透過什麼載體或管道進入那些社會層面?其流傳之道為何?如何被接受?如何被運用(或扭曲)?進一步而言,知識如何轉成權力?國家如何透過知識的掌握,來控制社會、分別人群、塑造身分?不同的人群如何掌握不同的知識,並藉此展現自我、辨識社會、實踐其道?現實地講,當今學者如何利用科技資源,進行知識生產與傳播?其知識實踐之道為何?數據時代歷史研究有何新局面?這些都是理解歷史與社會文化演變的關鍵性問題,值得深入思考,這些也是現實問題,應該藉諸歷史,慎重反思。
本屆研習營嘗試宏觀且綜合地探討知識史、傳播史與閱讀史,從古到今,比較中西,跨越學科。這是穿越時間的審視,比較的研究,也是自我的觀照。此次研習教師包括中國史、台灣史、西洋史、藝術史與人類學者,歡迎參與此知識盛宴。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習屆數:第二十四屆歷史研習營
研習主題:知識‧傳播‧閱讀
研習時間:西元2015年2月2日至6日(星期一至五)
研習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
人 數:115人
二月二日(星期一) |
|
---|---|
14:45~15:20 |
報 到 |
15:40~16:00 |
開幕、所長致詞(黃進興院士) |
16:00~17:20 |
迎新會(認識講師、導師、學員自我介紹) |
17:40~16:50 |
晚 餐 |
19:00~20:30 |
王汎森 近世中國的訊息傳播與相關問題 |
20:30~21:30 |
綜合討論 |
二月三日(星期二) |
|
---|---|
08:00~08:45 |
早 餐 |
09:00~10:30 |
許雅惠 知識傳播──跨越媒材的界線 |
10:30~10:50 |
休 息 |
10:50~12:20 |
李貞德 變動的身體知識?寫本時代的疾病、醫療與文化 |
12:30~13:50 |
午 餐 |
14:00~15:30 |
李仁淵 明清書籍與閱讀史研究的新方向 |
15:30~15:50 |
休 息 |
15:50~17:20 |
石守謙 東亞的圖象與知識傳播──從《圖繪寶鑑》到《海內奇觀》 |
17:40~18:50 |
晚 餐 |
19:00~20:00 |
分組討論 |
20:00~21:00 |
綜合討論 |
二月四日(星期三) |
|
---|---|
08:00~08:45 |
早 餐 |
09:00~12:20 |
參訪本所文物陳列館、傅斯年圖書館 |
12:30~13:50 |
午 餐 |
14:00~15:30 |
陳正國 如何理解知識的跨族傳布──以嚴復為例 |
15:30~15:50 |
休 息 |
15:50~17:20 |
劉斐玟 女書的表意深度:文本、情境,與展演 |
17:40~18:20 |
晚 餐 |
18:30~17:30 |
陳偉智 在宜蘭:地方與歷史可能性 |
19:30~20:30 |
分組討論 |
20:30~21:30 |
綜合討論 |
二月五日(星期四) |
|
---|---|
07:15~07:45 |
早 餐 |
08:00~12:00 |
戶外教學(宜蘭蘭陽博物館) |
12:00~13:00 |
午 餐 |
13:00~15:30 |
戶外教學(宜蘭縣史館) |
15:30~18:00 |
戶外教學(宜蘭市舊城區) |
18:00~20:00 |
晚 餐、綜合討論 |
二月六日(星期五) |
|
---|---|
08:00~08:45 |
早 餐 |
09:00~10:30 |
呂紹理 從品評會到博覽會:近代農學知識的傳播網絡 |
10:30~10:50 |
休 息 |
10:50~12:20 |
林富士 何謂「數位人文學」? |
12:30~13:50 |
午 餐 |
14:00~15:00 |
分組討論 |
15:00~16:00 |
綜合討論 |
16:00~16:20 |
休 息 |
16:20~17:20 |
頒發研習證書、閉幕 |
主講人 |
服務機關 |
講題 |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
許雅惠 |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陳偉智 |
||
呂紹理 |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導師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導師 |
|
吳秀玲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導師 |
張繼瑩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導師 |
吳靜芳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導師 |
吳雲薇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導師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導師 |
|
魏綵瑩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導師 |
許凱翔 |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導師 |
沈孟儒 台灣大學歷史系 |
王嘉涵 台灣大學歷史系 |
陳韋廷 台灣大學歷史系 |
謝家偉 台灣大學歷史系 |
施厚羽 台灣大學歷史所 |
舒瑞盈 台灣大學歷史所 |
李盈佳 台灣大學歷史所 |
黃琬柔 台灣大學歷史所 |
施昱丞 台灣大學歷史所 |
謝仁晏 台灣大學歷史所 |
廖容慈 台灣大學外文系 |
胡櫨文(請假) 台灣大學藝術所 |
張安理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
王柏皓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
陳逸雯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
劉凱玲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
李思敏 台灣師範大學圖資所 |
嚴 昊 政治大學歷史所 |
蘇維新 政治大學台史所 |
張浥雯 政治大學中文系 |
余俊鋒 東吳大學歷史所 |
王郁文 淡江大學歷史系 |
吳瑞明 輔仁大學宗教所 |
劉 斐 清華大學歷史所 |
何曉薇 清華大學歷史所 |
張維方 中央大學歷史所 |
陳韋宏 中央大學歷史所 |
趙偉圻 中央大學中文所 |
黃鐙儀 暨南大學歷史系 |
鄒武霖 暨南大學歷史系 |
李昀樺 暨南大學歷史所 |
林小涵 暨南大學中文所 |
曹 琦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 |
黃鈺棠 成功大學歷史系 |
蕭翊羽 成功大學歷史所 |
張聿璥 成功大學歷史所 |
陳涵郁(請假) 成功大學歷史所 |
李珆萱 東華大學歷史所 |
王淑蕙 台東大學課程與教學所 |
劉瀟雨 北京大學中文所 |
尤雪莉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 |
葉美珊 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系 |
張康文 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系 |
鄭國俊 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語言學院 |
高坤翠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
劉訓茜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
賈永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歷史系 |
陳健成 東京大學文社會系研究科 |
戰蓓蓓 倫敦大學國與內亞語言文化系 |
董宇飛 日內瓦大學東亞系 |
李小波 北京大學歷史所 |
張 亮(請假) 北京大學歷史所 |
許 盈 北京大學歷史所 |
管俊瑋 北京清華大學歷史所 |
屈 濤 北京清華大學歷史所 |
劉力耘 北京清華大學歷史所 |
王 楠 南京大學歷史所 |
劉亦雄 南京大學歷史所 |
胡雪琪 南京大學歷史所 |
周 潔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
莊程恆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
Bony Schachter(事假)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
張 楊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李 帥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樊英杰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索朗卓瑪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
陸辰葉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
袁雅瑄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
馬子木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