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八屆歷史研習營-山與海──環境、人群、行動

  

  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四分之一將進入尾聲之際,地球環境的變遷已經成為人類全體必須面對的挑戰。在這樣的時刻,回過頭去重新觀察、思考人與自然的互動,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與歷史,是此次歷史研習營的目標。

     此次研習營以「山與海──環境、人群、行動」為題。「山」與「海」是觀察的對象與起點,將焦點轉移到過去多被視為阻隔或通道的山或海,以它們為主體來思考人類生存的空間與形成的社會。「環境,人群,行動」則是探索的方向。環境包含資源與不同地理空間中的不同生活方式;注意人與自然的關係,對待資源的態度、相關的知識、文化與信仰。人群包含分類與認同,合作與衝突。行動既是人與環境的互動,也包含不同人群的交流或抗衡,以及在某些時期帝國治理的企圖與成敗。

     儘管山與海是相對於陸地、平原的兩個對照,我們也期待山與海作為兩種自然地域間的對話。

     本次研習營將編印研習讀本,包括史料與近人研究,要求學員事先閱讀。除了來自不同領域(歷史、考古、地理、文學)、專精不同時段、地域之講師的授課外,並有以年輕博士為主體的導師群帶領分組討論及最終的成果報告。另安排一天戶外教學,探查宜蘭的山、海議題,希望學員結合歷史文獻與現實世界,從不同的面向思考問題。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協辦單位:佛光大學歷史系
研習屆數:第二十八屆歷史研習營
研習主題:山與海──環境、人群、行動
研習時間:2025年1月13日~17日(星期一至五)
研習地點:佛光大學
人  數:56人


 

一月十三日(星期一)

09:20~10:00

報到

10:00~12:30

師生交流討論

12:30~14:00

午餐

14:00~15:00

佛光大學會館辦理入住手續

15:15~15:30

開幕
致詞:李貞德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朱浩毅博士(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5:30~15:40

團體照

15:40~17:30

迎新會(認識講師、導師、與會學者、學員自我介紹)

17:30~18:45

晚餐

19:00~21:00

邢義田 從河西、西域出土木簡看漢晉時期的文化流播

 

 

一月十四日(星期二)

07:30~08:30

早餐

09:00~10:30

洪廣冀 礙、通道與自由:環境史研究中的山

10:30~10:50

休息

10:50~12:20

鄭維中 通事、販客、走私販:被捲入澎湖衝突的平民群像

12:30~13:45

午餐

14:00~15:30

胡曉真 譜錄方志中的愛菌與恐菌

15:30~15:50

休息

15:50~17:20

陳珮瑜 濱海的行動者:以物建史的考古視角與史前人群

17:30~18:45

晚餐

19:00~21:00

師生討論

 

 

一月十五日(星期三)

07:30~08:30

早餐

09:00~10:30

吳孟軒 基督教和環境危機:論「林恩・懷特的論點」(The Lynn White Thesis)和傳教史

10:30~10:50

休息

10:50~12:20

陳國棟 明清時代海洋世界的女性:境遇與角色午餐

12:30~13:45

午餐

14:00~15:30

李仁淵 接受統治的技藝?明清時期的中國「山民」

15:30~15:50

休息

15:50~17:20

孔令偉 草原帝國或中原王朝?從清朝的國家性質談何為「中國」

17:30~18:45

晚餐

19:00~21:00

師生討論

 

 

一月十六日(星期四)

07:00~07:45

早餐

08:00~12:20

戶外教學
鄭螢憶 山海之間:清代噶瑪蘭廳的族群互動與地方社會之一

12:30~13:45

午餐

14:00~15:40

戶外教學
莊濠賓 山海之間:清代噶瑪蘭廳的族群互動與地方社會之二

15:40~17:20

戶外教學
莊濠賓 山海之間:清代噶瑪蘭廳的族群互動與地方社會之三

17:30~18:45

晚餐

19:00~21:00

師生討論

 

 

一月十七日(星期五)

07:30~08:30

早餐

09:00~10:30

學員小組報告

10:30~10:45

休息

10:45~11:15

總結

11:15~11:45

頒發研習證書、閉幕

12:15~14:00

午餐

 


主講人

服務機關

講題

邢義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從河西、西域出土木簡看漢晉時期的文化流播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障礙、通道與自由:環境史研究中的山

鄭維中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通事、販客、走私販:被捲入澎湖衝突的平民群像

胡曉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譜錄方志中的愛菌與恐菌

陳珮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濱海的行動者:以物建史的考古視角與史前人群

吳孟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基督教和環境危機:論「林恩・懷特的論點」(The Lynn White Thesis)和傳教史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明清時代海洋世界的女性:境遇與角色

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接受統治的技藝?明清時期的中國「山民」

孔令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草原帝國或中原王朝?從清朝的國家性質談何為「中國」

鄭螢憶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戶外教學
山海之間:清代噶瑪蘭廳的族群互動與地方社會之一

莊濠賓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

戶外教學
山海之間:清代噶瑪蘭廳的族群互動與地方社會之二、三


藍威承
中央大學歷史所
吳易靜
中正大學歷史所
陳星瑀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全林楷倫
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位學程
李正群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
魏彣卉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張瑋庭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
徐惟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劉奕臻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鄭 涵
政治大學民族所
謝松宏
清華大學歷史所
廖鎮邦
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黃翊愷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
李泓輝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
黃郁鈞
臺灣大學歷史所
杜冠穎
臺灣大學歷史所
黃子晏
臺灣大學歷史所
黃品欣
臺灣大學歷史所
廖子萱
臺灣大學歷史所
施厚羽
臺灣大學歷史所
張慧心
臺灣大學藝術所
沈立遠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雙修社會學系
李永任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雙修地理系
許原綸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鍾泓泰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呂昂軒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葉詩詩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所
阮思瑀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所
楊潔鈁
北京清華大學歷史所
羅棋布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所
黃致皓
澳門大學歷史所
施天宇
德國漢堡大學寫本文化研究中心